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虚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翻翻配资,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摘自毛泽东1958年11月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见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15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以上是毛主席对商纣王的点评,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先来说说正史上的“牧野之战”
周武王任命姜太公做元帅,带领五万兵马,往东边进发。
纣王无道的事实众所周知,周武王在各诸侯之间的誓师大会上,大家愿意一同讨伐纣王。
展开剩余88%当时周武王的讨纣大军士气旺盛,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到了距朝歌仅仅只剩70里的牧野,也就是如今河南淇县的西南部。
当时纣王得知已经打到离自己70里的地方时,惊慌失措,慌乱地拼凑了70万的人马出来,由他亲自率兵亲征,跑到牧野迎战。
这70万大军中一半都是由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组成的。
这些人平日里受尽纣王的虐待和压迫,对纣王早就恨之入骨了,谁也不会愿意为他卖命的。在牧野的战场上,当周武王的大军勇猛地冲进纣王的队伍的时候,这群奴隶和俘虏兵们全都掉转矛头,纷纷叛变了,配合周武王的军队一起攻打纣王的军队。姜太公乘胜追击,率领大军趁势杀到了首都朝歌城内。
纣王虽然也逃回了朝歌城,但是眼看到这大势已去了,就连夜躲进了鹿台中,把自己的珠宝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亡。
为什么正史上的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举正义之师讨伐荒淫无道的商纣王翻翻配资,而毛主席却说商纣王是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这也正是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第一个疑点--商纣王真的荒淫无道吗?
如果说商纣王的荒淫无道是周人为了抹黑纣王,那出处到底在哪里呢?
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对牧野之战提出质疑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孟子的一句名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里的《书》指的是《尚书》,《尚书·周书》中的《武成》是最早记载武王荒淫无道的。那么《尚书》是谁的著作呢?要知道
《尚书》相传是孔子编写的,而孔子可是儒家至圣,身为儒家亚圣的孟子可是孔子的铁杆粉丝小迷弟,如果没有确凿的信息支撑,孟子又怎么会如此公开的质疑孔子所编写的关于牧野之战的内容呢?
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人,但他祖先却来自宋国,并且是宋国第二任君主是微仲衍,宋国的第一任君主是微子启,而微子启和微仲衍是商纣王同父同母的亲哥哥,微子启是大哥,微仲衍是二哥。
身为商王朝皇族,且是宗族族长的微子启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不光彩的角色,那就是里通外国的汉奸,微子启不但怂恿周武王暗中集结部队,还将商王朝主力部队东征,都城空虚的重要消息第一时间通知了周武王。
要知道当时姬发因为畏惧商纣王的权威,都已经打算半途而退了,想不到从微子启这里获得了如此重要的信息,并且微子启表示自己会暗中作为内应,在大军来到之日打开城门。
这段话绝不是子虚乌有,有毛主席的点评为证↓↓↓
为什么纣王被灭了呢?主要是比干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微子反对他。纣王去打徐夷(那是个大国,就是现在的徐州附近),打了好几年,把那个国家灭掉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他们这个国家为什么分裂?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派。而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翻翻配资,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通外国。给纣王翻案的就讲这个道理。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微子是汉奸,周应该封他,但是不敢封,而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后来武庚造反了,才封微子,把微子封为宋,就是商丘。
摘自毛泽东1959年6月22日同吴芝圃等人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
那么微子启为何要出卖自己的国家呢?
原因还是出在皇位继承上,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相传皇后生微子启时还是个妃子,所以微子启的嫡长子身份不成立,只有当了皇后以后生的儿子:受,也就是后来的商纣王才是正八经的嫡长子。微子估计那个时候真的是气到吐血,明明应该是长子继承王位,因为大臣们这套歪理邪说,还真的把上一任商王说上头了,把皇位传给了纣王。
原本属于自己的皇位,被弟弟“夺走”,亲兄弟之间的仇恨种子就此埋下,商纣王继位后励精图治,在东面开疆拓土,并且在与东夷的战斗中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俘虏了大量奴隶,这也为后来牧野之战,奴隶被赶鸭子上架以至于临阵倒戈埋下了伏笔。
商纣王能够发动这种举国之战,并且赢得胜利,说明他对整个国家的掌控已经很彻底了,这也意味着皇位之争失败后的很多权贵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打压,这些权贵们便联合微子启开始谋划推翻商纣王的统治。
不过这件事很快便被商纣王知道了,雷霆手段之下,贵族领袖比干被杀,箕子遭到了囚禁,但面对自己的亲大哥微子启,商纣王就有些心慈手软了,不但没有处罚,还保留了他贵族的身份。因此武王伐纣可能并不像正史记载的那样是所谓的“正义之举”,只是人家微子启和纣王之间的私人恩怨罢了,只是让微子启没想到的是周武王在事后分封诸侯的时候,直接忽略掉了微子启这个人,甚至将商朝的宗庙之地封给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不久之后,武庚便在商朝遗民的支持下发动了三监之乱,这场动乱被周公平定后,微子启才被封为宋国的开国君主。其实仔细推理一下也能知道,伐纣成功,微子启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当时的商朝遗民恨死了微子启这个卖国贼,周武王在封赏微子启与收买商朝遗民人心之间做出了取舍。
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
那么孔子和微子启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微子启时候传位给了弟弟
微仲衍,而微仲衍便是孔子的祖先,有这样一层关系,孔夫子在编写《尚书》时就难免会有失偏颇了。
疑点二:70万大军1天时间从朝歌赶到70里外的牧野,明明阵前倒戈为什么又会“血流漂杵”?
这里的疑点比较明显,70万大军的集结,尽管有大半是奴隶。我们知道纣王争战东南蛮夷,俘获很多奴隶,但是一方面给70万人发武器,就算是发扁担发锄头,估计朝歌城也不会有那么多储备,而且奴隶制并不像电影演的“跟着你有肉吃”那么简单,奴隶是没有任何思想,只听命于主人的主奴关系,让奴隶阵前倒戈,这也不是一下子能做到的事情,最起码要阵前大动员吧,况且这些是纣王刚俘获回来的奴隶,说不定这些奴隶指着跟纣王吃肉呢,我这边70万大军,你那里5万军队,你让我叛变我就叛变?况且,70万人行军半天就能走70里?这也是说不通的。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17万人是更值得认同的。
另一方面,“血流漂杵”这个成语毛主席也说是夸张了,“杵”表示的是武器的意思,在商周那个青铜鼎盛的时期,青铜制造的武器可能会漂起来吗?史书上又一次从侧面实锤了纣王的荒淫无道,连武器的没有了。看来定远号炮弹里的火药变砂石也是有历史案例的。
疑点三: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被杀死的商人有十八万之多,被掳为奴隶的有三十三万。这么大的数量不都是军人,还有有大量的平民,周人还在商人的国土上大肆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仅在武王名下就被猎杀了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如果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是替天行道。那么为什么还要杀18万商人,这些不都是军人还有大量的平民百姓。仁义之师却做出这种不义之举。
纣王的名声向来不好。周朝以后的史书,视之为“万恶无道”的人。究其原因,据郭沫若的分析,主要来自周武王伐纣时的两篇檄文式的文章,即《尚书》中的《泰誓》《牧誓》。像后者说:“今殷王纣唯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兄弟不用,乃唯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这本来是为了兵出有名的政治宣传”
这段话是谁说的,自行查阅吧,所有对纣王的丑化都是为了师出有名,武王伐纣的真实目的除了为父报仇,实际上也不过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罢了。其实无论有多少疑点,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历史终究是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最后,还是要看看毛主席是怎么评价纣王亡国的教训吧
一是纣王对周文王、周武王励精图治、吸纳商人文化,促进周朝社会的发展,积极准备推翻商朝的统治,完全丧失了警觉性。他根本不听商朝大贵族微子、箕子和王子比干的不断进谏,结果,比干被杀,箕子被囚禁为奴,微子见势不妙逃走了。纣王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一是纣王不会做俘虏工作,把大量战俘集中于京畿;而周人在纣王的战俘中却做了卧底工作。当周武王率领的大军距离商都70里的地方,商王宫廷才得到消息,赶忙停止为庆祝胜利而举行的歌舞和酒宴,开始讨论应敌的策略。这时商朝的主力军还远在东南战场,一时征调不过来,纣王只能把大量东夷战俘武装起来开向前线。结果,俘虏纷纷起义,掉转矛头,联合周军进攻商纣。纣王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纣克东夷而殒其身”,这就是商朝的结局,纣王的悲剧。
关于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还有什么可以讨论的翻翻配资,欢迎评论区留言
发布于:天津市创达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